制度筑基,科技賦能——建工控股集團創新舉措深入開展揚塵管控新實踐

在市委、市政府“堅決打贏空氣質量改善攻堅戰”的要求下,建工控股集團勇擔“綠色智慧工地建設先鋒”使命,以“制度+科技+新能源”三驅聯動,深入探索施工現場揚塵防控,為守護城市藍天貢獻建工力量。
一、 制度筑基,織密揚塵防控“責任網”
責任到人,建立由集團黨委書記為組長的揚塵管控領導小組,黨委班子成員分別掛鉤不同重點項目,統籌集團揚塵管控全面工作,把控整體工作方向與進度。各施工工地成立揚塵管控專班,明確揚塵管控專員,確保責任到崗到人。
集團堅持制度先行,制定并嚴格執行《施工現場揚塵污染防治管理手冊》,明確標準、規范、職責,確保防治工作有章可循、有據可依。同時建立科學獎懲機制,通過高頻次內部巡查與嚴格考核,激勵先進,鞭策后進,確保各項措施落地生根、見到實效。
項目開工前必開揚塵防治專題會,配備專職揚塵防治專員,壓緊壓實責任。施工現場主入口醒目位置設置揚塵污染防治公示牌與《承諾書》,公開責任單位與責任人信息,主動接受社會監督。定期舉辦揚塵防治現場觀摩會,推廣優秀經驗,實現集團整體防治能力提升。
二、 科技賦能,智慧守護“建工藍”
硬件設施“硬核升級”。高標準硬質密閉圍擋(3-6米高)搭配頂部霧化噴淋系統,有效鎖住揚塵;裸露土方及易揚塵物料實現全覆蓋或綠化,防塵網密實可靠;工地出入口配備一體化沖洗設施與高壓水槍,確保“凈車出場”;工地出入口及兩側50米道路加強沖洗,達到市環衛部門對道路沖洗的要求。主干道高標準硬化并專人保潔,從源頭減少揚塵產生
作業管理“精準降塵”。土方開挖、切割等高塵作業,霧炮、灑水車、高桿噴霧齊上陣;焊接作業使用封閉式作業棚及移動焊接煙塵凈化器,污染無處遁形;垃圾管理采用密閉式垃圾站,分類存儲、控制異味,杜絕二次污染。
智慧監管“火眼金睛”。規范設置揚塵監測點,實時監控TSP、PM2.5、PM10等關鍵數據并聯網共享,配備手持監測設備快速溯源;引入高清攝像頭與AI智能算法,自動抓拍車輛未沖洗等違規行為;無人機航拍大范圍作業區,隱患無所遁形;智慧道閘系統嚴控渣土運輸車輛準入,確保合規運營。同時,大力推廣使用國四以上標準及新能源非道路移動機械,有效減少尾氣排放。
針對待開發地塊(如GZ353、GZ356等9宗地塊),集團進行了全面排查,已完成覆蓋、圍擋和硬化等整改工作并通過驗收,安排專人定期巡查,嚴防污染反彈。
三、 綠色革命:“全電工地”領航未來
在鞏固現有揚塵治理成效的基礎上,建工控股集團按照市住建局部署,率先建設“全電工地”,通過能源結構綠色轉型、施工設備迭代升級、管理模式創新突破,構建更系統、更長效的大氣污染防治新體系。
為確保計劃順利推進,集團將聯合相關部門出臺強力支持政策:一方面,提供設備采購補貼、在綠色施工評優中加分等激勵措施,降低企業轉型成本;另一方面,將新能源機械使用比例、環保硬指標等納入項目招標文件和施工合同,作為項目準入的“硬杠杠”。通過“激勵+約束”雙重機制,保障“全電工地”行穩致遠。
集團還將開展新能源設備操作、維護及安全規范專項培訓,確保作業人員100%持證上崗;聯合環保部門強化揚塵、噪音及電池回收等環節的專項檢查。在推進新能源革命的同時,集團將繼續高標準執行圍擋噴淋、裸土覆蓋、車輛沖洗等成熟抑塵措施,實現新舊治理手段無縫銜接、協同增效。
從傳統的揚塵治理到創新引領的“全電工地”,建工控股集團正逐步構建起“源頭防控(新能源替代)-過程監管(智慧管控)-末端治理(高標準抑塵)”全鏈條污染防治體系,以科技為筆、以責任為墨,在“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”的生態文明畫卷上奮力書寫精彩的“建工答卷”!